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9年會10月18-21日在上海隆重舉行,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評選的年度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本次評選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定,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蘇州園—“小筑春深”項目,榮獲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規劃設計一等獎。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是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的重大評優獎項,獎勵對象為在推動中國風景園林各領域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在10月19日舉行的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9年會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上,項目技術負責人、院設計總監沈思嫻代表設計團隊上臺領獎。

“小筑春深”是蘇州市參加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體現蘇州園林藝術在當代傳承與發展的代表作品。展園在繼承中國園林“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園思想基礎上,以創新的思維、理念、技術、材料和工藝,展示當代蘇州園林建設在繼承和發展中的思考、探索和實踐。

為做好這份答卷,由院長親自掛帥,老、中、青結合的研究團隊,歷經反復推敲和多次專題研討,結合多年實踐,團隊對于當代蘇州園林的創新與發展,總結出“四個繼承四個轉變”原則。“四個繼承”——繼承蘇州古典園林的造園主旨、山水主題、建筑風貌和造景藝術。“四個轉變”——服務對象轉變、功能要求轉變、用地規模轉變、建造技術轉變。
“小筑春深”位于園博園西部,總面積1.1hm2。東臨環太湖大道,北接菱湖渚公園,南側接園博會主展館主入口,西側是主展館展廳,西南角有一條視線廊道與太湖相呼應。
全園結合地形高差,借景太湖,再現寫意山水空間。總體布局以主水面“浣云池”為中心,形成一園九景。北入口“翠竹院”,通過景墻、花窗、鏡墻、竹林的圍合,欲揚先抑;主體建筑“沐春堂”臨水而筑,以鋼結構展現古典建筑形態;東部堆“杜鵑山”、“桃源谷”,山水交接處筑“鳴泉澗”,堆疊規整的料石,形成一座具有現代風格的景觀假山,山頂設臥云亭,亭下瀑布飛落、跌水潺潺;“錦繡坡”與沐春堂隔水相望,“聽香徑”、“山茶塢”諸景環水布置,山水相映。園林遠借太湖山水,煙波浩淼;近看庭院幽深,亭廊開合,花木扶疏。

在“小筑春深”的研究和設計實踐過程中,主要就山水格局、造園材料、種植設計及生態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山水相接處,疊石為“鳴泉澗”,以規整的料石,結合跌水、植被,以現代手法堆疊成一座富有時代特征的景觀假山。


園林建筑創新是傳統園林創新的難點。主體建筑“沐春堂”設計中將承重構件改用鋼結構,既方便在建筑內部形成更大的空間,又避免了傳統木結構需經常維護的缺點;建筑屋面采用鋼制瓦楞與夾膠玻璃的結合,比傳統的小青瓦更加輕盈,也可在廊內形成更加豐富的光影變化。
“小筑春深”突出植物色彩,通過群植來突出植物的群體美、色彩美。
園東部土山上滿植各種杜鵑,開花時節漫山遍野的杜鵑形成一座“杜鵑山”。園南部“錦繡坡”,與沐春堂隔水相望,設計從水畔開始種植各種顏色的鳶尾,形成鳶尾花坡。
“小筑春深”大量運用了適合蘇州地區生長的新優品種和草本花卉,如娜塔櫟、毛地黃、羽扇豆等,使園林物種更加多樣、色彩更加繽紛、景致更加豐富。

全園在多處運用透水鋪裝、植草溝、小微濕地等海綿技術,營造具有海綿功能的現代園林。
展園建成后受到行業專家和市民的一致好評, 結合項目的設計與建造,通過案例調研、專題討論、設計實踐等形式,團隊完成《新蘇式園林研究》課題研究。結合設計過程中所采用的創新性技術,申報并取得了一種鋼質景觀石、一種用于景觀鋪地的隱形收邊等2項實用新型專利。歸納總結項目在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創新成果,撰寫論文《小筑春深--當代蘇州園林的繼承與創新》,發表在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園林》2017 年 5 月刊,榮獲2016-2017年度蘇州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和2016年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風景園林專業委員會優秀論文一等獎。